患精神分裂症男子杀1家3口被判死刑 挥刀猛砍三人鲜血浸透水泥地,随后提刀扬长而去!

热点 (4) 2025-08-18 18:02:56

患精神分裂症男子杀1家3口被判死刑 挥刀猛砍三人鲜血浸透水泥地,随后提刀扬长而去! (http://www.hiiog.com/) 热点 第1张

患精神分裂症男子杀1家3口被判死刑

  【患精神分裂症男子杀1家3口被判死刑】8月18日,广东省湛江市中级人民法院内,随着审判长宣读判决书,一场持续近半年的司法拉锯战尘埃落定——40岁的叶德志因故意杀害同村祖孙三人,被判处死刑。这起因“精神分裂症”引发争议的案件,不仅撕开了精神病患者犯罪的司法难题,更让公众对“法律与人情”的边界展开深刻反思。2025年3月27日晚7时45分,广东廉江市石颈镇东涌村陷入血色恐怖。叶德志携带两把菜刀,驾驶摩托车冲入邻居叶某家院内。因未找到目标叶某,他将怒火转向正在门口纳凉的叶某妹妹叶某花(36岁)、其母亲韦某某(69岁)和年仅1岁11个月的幼童何某某。监控视频显示,叶德志挥刀猛砍三人,直至鲜血浸透水泥地,随后提刀扬长而去。这场屠杀背后,是一个家庭的彻底崩塌。叶某花的丈夫何先生哽咽回忆:“妻子刚坐完月子,带着两个儿子回娘家暂住,没想到竟成永别。”案发时,他们的小儿子因在屋内熟睡侥幸逃生,但大儿子的惨死让这个家庭陷入无尽深渊。案件侦破迅速,但司法鉴定结果却引发轩然大波。2025年6月,司法鉴定显示叶德志患有精神分裂症,案发时具有“限定刑事责任能力”。这一结论让被害人家属难以接受:“他之前正常工作、开车出行,案发前毫无异常,怎么可能突然精神病发作?”家属多次申请重新鉴定未获批准,最终选择放弃民事赔偿,坚决要求严惩凶手。司法鉴定报告揭示了叶德志的臆想世界:他长期猜疑同村叶某等人通过“毒气”“电磁波”等方式加害自己,甚至认为汽车打不着火也是叶某的阴谋。这种被害妄想最终演变为“先下手为强”的疯狂行径。8月18日的庭审中,控辩双方围绕“限定刑事责任能力”展开激烈交锋。公诉机关指出,叶德志虽患精神分裂症,但作案时“对行为的违法性和犯罪后果有明确认识”:他精心准备两把菜刀,选择作案时机,甚至在逃离现场后试图自杀以逃避惩罚。这些行为表明其具备完全辨认和控制能力。

  法院审理查明,叶德志的犯罪手段极其残忍:他持刀猛砍老人和幼童的头部、颈部等要害部位,导致三人当场死亡。更令人发指的是,1岁11个月的何某某头颅几乎被砍断,现场惨不忍睹。

  “法律从未规定精神病患者可随意剥夺他人生命。”主审法官在宣判时强调,“叶德志的罪行属于‘罪行极其严重’,虽具有限定刑事责任能力,但不足以从轻处罚。”最终,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其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何先生哽咽着回忆,案发后他连夜驱车700公里赶回,却只见到三具盖着白布的遗体。法医报告显示,潇潇身中23刀,其中颈部刀伤深达8厘米,头发被砍断大半;母亲头部遭重击11处,颅骨粉碎性骨折;两岁幼子左肩胛骨被砍穿,送医途中因失血性休克死亡。随着案件侦查深入,一个令人不安的细节浮出水面:叶某某与潇潇家并无直接矛盾,但起诉书披露其“臆想被村民释放毒气”。据村民反映,叶某某近年常声称“听见地下有声音”,案发前一周曾到村委会要求“调查毒气来源”。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个与潇潇“多年未见”的同村人,行凶时竟准确喊出潇潇哥哥的名字——尽管其目标本应是潇潇的哥哥,却因认错人酿成惨剧。

  4月26日,廉江市公安局出具的鉴定意见通知书显示:叶某某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作案时具有限定刑事责任能力。这一结论遭到被害人家属强烈质疑。“他父亲是村医,母亲健在,家族从未有精神病史。”潇潇姐姐展示手机里叶某某案发前正常参加婚宴的照片,“案发当晚他还和四个村民同桌吃饭,突然就发狂了?”

  今日庭审现场,何先生与十余名亲属坐在旁听席后排。当公诉人宣读起诉书提及“故意剥夺三人生命”时,他紧紧攥住那缕断发,指节泛白。“妻子最爱惜她的长发,每次洗头都要用护发素按摩半小时。”何先生说,捡起断发时,他发现其中夹杂着几根银丝——那是产后焦虑与操劳的印记。

  潇潇父亲始终凝视着审判席上方的国徽,这个朴实的农民在案发后拒绝领取政府慰问金:“我要用这把老骨头,看着凶手受到惩罚。”潇潇姐姐含泪表示,全家人已放弃民事赔偿诉求,“我们只要他偿命”。

  庭审焦点集中在叶某某的精神状态与作案动机。辩护律师强调其“长期受幻觉困扰”,但公诉人出示的证据显示:叶某某行凶后骑摩托车逃离现场,途中多次停车擦拭刀上血迹,并在村口小卖部购买香烟,这些行为与其“丧失辨认能力”的辩解明显矛盾。

  这起案件暴露了精神病患者管理机制的深层漏洞。据村民反映,叶德志此前从未表现出精神异常,也未接受过专业治疗。村干部表示:“他平时沉默寡言,但没听说过有精神病,更没人知道他会突然行凶。”

  心理学专家指出,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出现被害妄想、关系妄想等症状,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引发暴力行为。但我国《精神卫生法》规定,精神障碍患者的住院治疗需经监护人同意,这导致许多潜在危险患者游离于监管之外。

  “不能让精神病成为逃避法律制裁的借口。”被害人家属的诉求代表公众心声。法律界人士分析,根据《刑法》第18条,精神病患者犯罪需综合评估其辨认和控制能力。对于“限定刑事责任能力”者,法院可酌情从轻或减轻处罚,但“从轻不等于免责”,尤其对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案件,司法机关应坚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这起悲剧的背后,是两个家庭的破碎:加害者叶德志将面临法律严惩,其家属也因“从未出面道歉”陷入道德谴责;被害者家庭则永远失去了三位亲人,幼童的啼哭、老人的皱纹、母亲的笑靥,都定格在2025年3月27日那个血色黄昏。案件警示我们:精神病患者管理需建立“早发现、早治疗、早监管”的闭环机制。社区应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家属需履行监护责任,医疗机构应完善强制收治程序。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类似悲剧重演。“法律的温度,在于既保护弱者,也捍卫正义。”

  当何先生抱着亡妻的断发走出法院时,阳光穿透云层洒在他肩头。这位失去三位至亲的男人说,他已联系律师准备抗诉材料,“不是为了复仇,是要让更多人知道:法律必须守护生命的尊严,哪怕面对的是最黑暗的罪恶”。潇潇的小儿子如今已八个月大,开始牙牙学语喊“妈妈”。何先生手机里存着妻子生前录制的儿歌:“月光光,照地堂……”每当夜深人静,他都会抱着幼子哼唱这段旋律。这缕被鲜血浸染的断发,终将成为法治进步的见证——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正义的路上,既要有人性的温度,更要有法治的锋芒。当生者以爱为名坚守底线,逝者的生命便以另一种方式获得永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