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上小孩吵闹女子劝阻遭家长反怼 家长:你没有孩子就应该理解一下!

热点 (4) 2025-08-18 18:02:35

高铁上小孩吵闹女子劝阻遭家长反怼 家长:你没有孩子就应该理解一下! (http://www.hiiog.com/) 热点 第1张

高铁上小孩吵闹女子劝阻遭家长反怼

  【高铁上小孩吵闹女子劝阻遭家长反怼】8月16日,黑龙江哈尔滨至某地的高铁列车上,一场因孩童吵闹引发的纠纷撕开了公共空间中“个体自由”与“群体权益”的深层矛盾。一名约四五岁的男童在车厢内持续吵闹、蹬踏座椅、拍打母亲,同乘的高女士多次提醒家长约束孩子,却遭家长反怼:“你没有孩子,就应该理解一下!我也很想管,但管不住。你可以去静音车厢啊。”当高女士表示自己就坐在后排深受其扰时,家长竟冷言:“那对不起了,你只能忍着了。”这起事件经现场乘客拍摄视频传播后,迅速登上热搜榜,网友对家长“护短式回应”的愤怒与对公共礼仪的呼吁形成强烈共鸣。据目击者描述,男童自上车后持续吵闹近两小时,期间家长仅口头安抚,未采取有效措施,导致周围十余名乘客被迫忍受高分贝噪音。事件中,家长的核心辩解逻辑引发争议:一方面以“没有孩子无法理解育儿难”为由,要求他人包容;另一方面以“管不住”为由推卸监护责任。这种“情感绑架+责任转嫁”的双重逻辑,暴露出部分家长对公共规则的漠视。“这不是‘管不住’,而是‘不想管’。”北京交通大学心理学教授李敏分析,儿童在公共场合的吵闹行为,本质是探索边界的试探。若家长未及时制止,孩子会默认“吵闹被允许”,进而形成行为惯性。她指出,家长完全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如提供玩具、食物)、短暂离开车厢等方式有效干预,而非放任不管。类似案例并非孤例。2023年5月,C6276次列车上,一名女乘客因制止孩童撞椅背遭家长掌掴,最终双方均被行政处罚;2022年8月,北京高铁上,家长以“我管不了”为由拒绝约束孩子,并恶语相向:“你这辈子别生孩子了。”这些事件共同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当“熊孩子”行为被纵容,公共空间的秩序将如何维系?高铁作为密闭公共空间,其特殊性加剧了矛盾冲突。上海客运段列车长吕游透露,2025年暑运期间,儿童乘车比例飙升至30%,远超疫情前10%的水平,导致“噪音扰民”投诉量激增。乘务员萧萧无奈表示:“不提醒被投诉不作为,提醒了又被家长投诉歧视,我们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对此,社会舆论呈现两极分化。部分网友认为,儿童天性活泼,公众应给予更多包容:“谁不是从孩子过来的?一两岁的哭闹根本控制不住。”但更多人强调,包容不等于纵容:“家长可以道歉、安抚,而不是理直气壮地要求他人忍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朱云指出,1-3岁儿童因大脑发育未成熟,确实存在行为控制力弱的问题,但家长的态度至关重要:“若家长表现出积极干预的姿态,周围人通常会理解;若家长放任不管,矛盾必然激化。”

  这起事件折射出公共空间治理的深层困境:个体权益与群体便利的平衡、规则刚性执行与人性化关怀的调和。破解这一困局,需多方协同发力。家长层面:履行监护责任是底线。《民法典》第1188条明确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家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应主动学习科学育儿方法,而非以“孩子小”为由逃避责任。例如,可携带隔音耳塞、小零食等“安抚工具包”,或在车厢连接处短暂停留,减少对他人影响。

  铁路部门:精细化服务是关键。参考“静音车厢”模式,铁路部门可探索设立“亲子车厢”或“家庭包厢”,通过物理隔离降低冲突概率。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李红昌建议,可在购票环节增加“是否携带儿童”选项,系统自动分配车厢,并加强乘务员培训,提升矛盾调解能力。公众层面:理性沟通是桥梁。高女士的遭遇提醒公众,劝阻需讲究方式方法。心理学专家建议,可先以共情开场:“您带孩子辛苦了,不过孩子声音有点大,能否帮忙安抚一下?”避免直接指责引发对立。若家长拒不配合,可寻求乘务员协助,而非陷入肢体或语言冲突。

  这起事件中,最令人心寒的并非孩童的吵闹,而是家长理直气壮的推责态度。当“护短逻辑”凌驾于公共规则之上,受损的不仅是他人权益,更是孩子对规则的敬畏之心。正如网友所言:“你现在不管孩子,社会终有一天会替你管。”公共空间的文明程度,折射着一个社会的治理智慧与人文温度。从“静音车厢”的试点到“亲子车厢”的探讨,从家长责任意识的觉醒到公众包容心的提升,每一方都需在权利与义务间找到平衡点。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疾驰的高铁上,共同守护那份来之不易的安宁与和谐。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