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杀妻未遂获妻谅解:他是经济来源
【男子杀妻未遂获妻谅解:他是经济来源】8月18日消息,吉林一起杀妻未遂案的庭审现场,受害者阿花哽咽着向法官陈述。其丈夫阿强因怀疑妻子出轨,持刀捅刺妻子后自杀未遂,却在妻子出具的谅解书和“家庭经济支柱”的现实考量下,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这起案件背后,折射出家庭暴力、经济依赖与法律量刑之间的复杂博弈,更引发社会对婚姻关系中信任危机的深刻反思。2025年3月某日凌晨,吉林某小区内,32岁的阿强因行房时妻子阿花表现冷淡,断定其“外面有人”。据阿强在庭审中供述,结婚初期阿花对其性需求配合度较高,但近两年常以“身体不适”“工作疲惫”为由拒绝,甚至行房时“眼神闪躲”。这种细节被阿强反复放大,最终成为“出轨铁证”。案发前夜,阿强将手机开启录音功能放置在客厅,次日听到录音中疑似性行为的声音后彻底失控。他持事先准备的尖刀冲入卧室,对熟睡中的阿花连刺七刀,导致其胸腹部、手臂多处受伤。阿花挣扎着逃出家门求救,邻居报警后,她在抢救9小时后脱离生命危险,而阿强则吞服老鼠药自杀未遂,被送医救治。“他平时性格内向,但最近总念叨‘钱难赚’。”邻居王女士透露,阿强是家中唯一经济来源,在工厂打工月收入仅4000余元,而阿花因照顾两个孩子长期未工作。经济压力与猜疑心理交织,最终酿成血案。案件审理中,一份谅解书成为关键转折点。阿花在谅解书中写道:“我家经济条件不好,他是家里唯一劳动力和经济来源,因此他压力大,有时情绪易怒,控制不住脾气。”她表示,自己已放弃民事赔偿诉求,只求“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这种“以谅解换生存”的选择并非孤例。2025年7月,山东德州男子阿华因怀疑妻子出轨,持刀捅伤妻子、岳母及小姨子,事后其母亲赔偿12万元获谅解,最终被判缓刑;2023年甘肃天水男子张某投毒欲杀害妻子一家,因妻子谅解被判七年有期徒刑。这些案件中,受害者无一例外地强调“经济依赖”与“孩子抚养”的现实考量。
“谅解书本质是受害者对自身权益的让渡。”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明指出,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88条,因家庭矛盾引发的轻伤害案件可适用刑事和解,但需以“犯罪嫌疑人真诚悔罪”为前提。然而在本案中,阿强在庭审中仍坚称“怀疑妻子出轨属合理推断”,其悔罪态度存疑,却因妻子谅解获得从轻处罚,暴露出法律量刑与情感伦理的冲突。
经济压力如何异化为家庭暴力?阿强的案例提供了典型注脚。据其工友透露,阿强近期因工厂裁员危机频繁加班,但月收入反而减少800元。他多次向妻子抱怨“钱不够花”,却遭阿花反驳“孩子奶粉钱都凑不齐”。这种经济话语权的丧失,让阿强将性需求被拒解读为“情感背叛”,进而通过暴力重夺控制权。
“当男性将经济贡献等同于家庭权威时,任何挑战这种权威的行为都可能被视为‘背叛’。”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颖分析,阿强案中,录音设备、尖刀、老鼠药等作案工具的精心准备,显示其暴力行为具有预谋性,而“自杀未遂”更多是逃避法律责任的手段。
更令人担忧的是,此类案件呈现“低龄化”“高频化”趋势。2025年前7个月,全国法院审结的故意伤害案中,因家庭矛盾引发的占比达37%,其中62%的被告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者。经济压力与情感焦虑的叠加,正在将越来越多“顶梁柱”推向暴力深渊。
面对此类悲剧,单纯谴责施暴者或同情受害者均显片面。阿花在庭审最后陈述时说:“我不恨他,但怕他再犯。”这句话道出无数受害者的矛盾心理——既渴望逃离暴力,又无法割舍经济依赖。
法律层面,2025年新修订的《反家庭暴力法》已明确将“经济控制”纳入家庭暴力范畴,并规定受害者可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但在实践中,仅有12%的受害者知晓该条款,能成功申请保护令的不足3%。社会支持体系的缺失,让许多受害者被迫在“生存”与“尊严”间二选一。
“婚姻应是情感共生体,而非经济契约。”社会学家周敏呼吁,需建立“家庭经济风险共担机制”,通过税收优惠、育儿补贴等方式减轻单一经济支柱的压力。同时,社区应定期开展婚姻辅导,帮助夫妻建立“非暴力沟通”模式,避免猜疑演变为暴力。阿强案的判决,既是对法律尊严的维护,也是对人性复杂的妥协。当“他是经济来源”成为谅解的理由,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破碎,更是一个社会在经济发展与情感建设间的失衡。唯有构建更完善的社会保障网络,重塑健康的婚姻价值观,才能让“经济支柱”真正成为支撑家庭的温暖力量,而非悬在头顶的利刃。正如阿花在谅解书末尾所写:“我希望我们都能学会爱,而不是伤害。”这或许是对这起悲剧最深刻的注解——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困境中,人性之光仍需被守护,被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