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56亿“救场”,浦发银行还有百亿兑付压力

财经 (2) 2025-10-16 22:48:15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达摩财经)

距离可转债到期日仅7个交易日。随着到期日的临近,信达投资、东方资产、等“白衣骑士”相继现身,但浦发转债超百亿的未转股余额对浦发银行的资本仍是不小的考验。

10月13日,浦发银行(600000.SH)发布公告称,收到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通知,中国移动于当日将所持的5631万张浦发转债按每股12.51元转为普通股4.5亿股

转股完成后,中国移动持股比例由17.00%提升至18.18%,实现整数倍增持。

值得注意的是,按当日浦发转债和浦发银行收盘价计算,浦发转债的转股溢价率为10.45%。也就是说,如果普通中小投资者按照这个价格进行转股,还不如在二级市场直接买入正股合算。

浦发转债是浦发银行在2019年发行的可转债,规模为500亿元,创下当时可转债最大发行规模。浦发转债的期限为6年,将于今年10月27日到期兑付。

根据募集说明书规定,在浦发转债期满后五个交易日内,公司将以票面面值的110%,即110元/张的价格,向投资者赎回全部未转股的可转债。换句话说,最早购入浦发转债的投资者,到期后最少也能获得10%的收益。

浦发转债于次年5月开始转股,但转股数量一直不多,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未转股的浦发转债金额占浦发转债发行总量的比例还有99.9971%,数额比较大

对浦发银行而言,若转债到期后转股比例过低,其就要出一大笔钱支付本息,对其资本充足率有很大影响;若转股比例高就不用花太多钱,且转股这部分将有效充实核心一级资本。因此,浦发转债转股的情况对浦发银行后续的战略及资本平衡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今年6月起,浦发银行相继迎来白衣骑士。先是信达资产、东方资产两大AMC陆续救场,加上中国移动本次56亿的债转股,为浦发银行舒缓了不少。但目前来看,其可转债后续转股仍然存在一定的压力。

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16日,浦发转债的未转股余额仍有117.49亿元,占浦发转债发行总量的23.5%。同日,浦发银行股价为13.32元/股,可转债价格为110.479元/张,转债溢价率约为3.76%。对于浦发转债的普通投资者来说,目前选择转股并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从股价和转债价格来看,全部转股需正股表现配合。目前来看,浦银转债在最后赎回日前实现全部转股的目标概率不高。尽管三大“白衣骑士”转股为其减轻了部分压力,但剩余未转股规模依旧较大,而且时间较为紧迫。

根据浦发转债《募集说明书》,若公司普通股股票连续30个交易日中至少15个交易日收盘价不低于当期转股价格的130%,可触发强制赎回。当前转股价格的盈亏平衡点约为13.82元/股,而强赎价格需上涨至约16.27元/股。这意味着,在转债到期前,股价既要拉升至13.82元以上,又要压低转债价格以提高投资者转股意愿,难度不小。

按浦发转债剩余未转股余额来看,如后续转股不理想,浦发银行至少还要准备百亿现金兑付未转股部分,对其核心一级资本亦是不小的考验。

中报显示,截至6月末,浦发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91%,已接近监管红线。

AMC抢滩浦发银行

近年来,银行通过引入AMC承接可转债、助力转股的案例并非个例。早在2023年,四大AMC中的中信金融资产就已做出过战略投资银行的探索,通过购入可转债,并实施转股。

对于光大银行而言,因当时股价低迷,中信金融资产买入可转债并转股前,可转债的转股比例仅有19.34%。因此此番操作当时被市场认为是中信金融资产做了光大银行的“白衣骑士",化解了其近242亿元面值的可转债到期赎回压力,并补充了核心资本。

信达资产与东方资产对浦发银行的战略投资与中信金融资产如出一辙。

今年6月,信达资产旗下的信达投资增持了1.18亿张浦发转债,占发行总量的23.57%,并迅速完成转股,转股数量达9.12亿股。转股后,信达投资一跃成为浦发银行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超3%。此后,信达投资党委书记、董事长林华喆被提名为浦发银行董事。

之后,东方资产紧随信达投资入场。9月30日,浦发银行又发公告,东方资产及其一致行动人通过二级市场购入普通股及可转债转股的形式增持该行股份,通过此番入股,持有浦发银行3.44%股权,成为该行第五大股东。

与信达投资一样,东方资产亦同步提名其上海市分公司党委书记计宏梅为浦发银行董事候选人。

从底层业务逻辑上看在经济周期持续下行的背景下,所有资产价格持续下跌,AMC公司业绩必然受到影响。因此,战略持股大中型商业银行等高ROE、高股息率、低PB的红利资产,以此作为压舱石,既能带来持续现金流入,又能通过并表利润平抑各年主业业绩波动,形成不良主业与特投资产双轮驱动的新发展模式。

今年7月,创出8570.16点的历史新高,截至10月16日,中证银行指数回撤近10%。由于银行股此前的回调,也给了这些战略投资者一定的补涨空间。

部分券商也对银行股后市持乐观态度,分析表示,中长期看,国流稳地产、促消费、加大民生保障等扩张性政策有望加速落地,托底经济稳增长。而银行板块受益于政策催化,同时,由于经济修复需要一定的时间、且预计降息仍有空间,红利策略或仍有持续性。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