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公示的更新后的药品集中采购企业信息表显示,奥司他韦颗粒集采入围企业从6家减少到3家,仅剩成都第一制药、湖南慧泽生物和宜昌长江药业(06887)。
另外三家企业——湖南天济草堂、中润药业、诺泰生物(688076)被移出名单。
此次集采前夕,第十一批集采为贯彻“反内卷”基调,专门设置入围企业生产经验门槛,要求企业提供近五年间、两年以上同类型剂型的上市放行记录或国内销售证明,这在价格竞争前就会筛去一部分企业。
奥司他韦市场变化冲击
奥司他韦市场正迎来结构性调整。
最新医疗机构报量数据显示,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共有9家企业参与,东阳光药报量领先,约111.15万粒。然而在10月上旬国家联采办公示的信息中,原本通过审核的六家企业现仅剩三家,中润药业等多家企业被筛出,由此产生的报量空缺将由谁承接尚未明确。
业内人士指出,此轮严格遴选旨在确保产品质量和疗效,避免企业为中选而过度压价。第十一批集采首次纳入磷酸奥司他韦颗粒(0.9g剂型),叠加专家预测本流感季或提前启动,且流行株变动,市场关注度持续攀升。
磷酸奥司他韦作为抗流感治疗核心药物,长期占据主导地位。2024年该品种销售规模约47亿元,贡献了抗流感市场超过7成收入,吸引超过70家国内企业布局。东阳光药旗下“可威”曾几乎垄断颗粒剂型市场。近两年,先施药业、中润药业、诺泰生物、湖南天济草堂等陆续获批加入竞争,加速分化。
在此前的集采中,胶囊与干混悬剂已率先降价:胶囊最低中选价不足1元,最高不超3元一粒;干混悬剂从百元级降至每瓶约16元,平均降幅超八成。颗粒剂的正式纳入,将进一步重塑奥司他韦产品的竞争格局。
东阳光药与业绩下滑
东阳光药作为奥司他韦市场的原研和主导企业,在集采变动中受到影响。
根据东阳光药2025年中期业绩,集团收入19.38亿元,同比下滑24.95%;毛利录得14.68亿元,同比下滑28.11%
由于流感疫情相较上年同期有所放缓,集团磷酸奥司他韦产品作为流感首选用药受到一定影响,实现营业额13.01亿元,同比下滑32.7%。
2022年至2024年,磷酸奥司他韦药物(包括可威)在东阳光药总营收中的占比分别为81.2%、86.9%、64.2%。
东阳光药在招股书中坦承风险:“若公司无法保持可威的销量、价格及利润率,公司的收入及盈力能力可能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与此同时,博瑞医药(688166)2025年上半年业绩受到奥司他韦市场变化明显影响: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37亿元,同比下降18.2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17亿元,同比下降83.85%。
报告期内,受流感趋势变化及竞争格局变化影响,奥司他韦原料药及制剂需求及价格产生下滑,使得抗病毒类产品收入、毛利额均较上年同期大幅减少。
创新药与仿制药夹击
奥司他韦市场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剧,除了仿制药的激烈竞争外,创新药物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2025年5月,(002317)全球首款抗流感创新药昂拉地韦片(安睿威®)获批上市,凭借其快速、强效和低耐药性,迅速吸引了市场关注。
昂拉地韦片能有效缓解流感症状,抑制包括奥司他韦和玛巴洛沙韦耐药病毒株在内的多种流感病毒,且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临床数据显示,昂拉地韦可将症状缓解时间缩短40%,并且Ⅱ期和Ⅲ期研究中,耐药发生率分别为0%和1.6%。
与此同时,罗氏的抗流感药物玛巴洛沙韦也呈现爆发式增长,2022至2023年销售额由0.7亿元增至6.3亿元。东阳光药在其招股书中表示,2024年其奥司他韦市场份额已降至54.8%,且正面临70余家药企的仿制药竞争。
市场格局转变已反映在企业财报中。随着更多竞争者加入和集采政策深入推进,奥司他韦市场的“可威”独大局面正在瓦解,未来百亿规模的中国抗流感药物市场,将迎来更加多元的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