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将继续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预期引导

财经 (2) 2025-10-14 18:11:59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金融时报

  原标题: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稳步推进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金融时报》访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负责人

  编者按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五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全面深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大幅提升,重点领域金融风险有序化解,金融业改革开放持续推进,金融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为介绍阐释“十四五”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从即日起,《金融时报》将推出系列访谈,专访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

  “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初步形成,实施和传导更为有效,助力‘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顺利完成。”2025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国新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从9次降准释放7万亿元长期流动性到结构性工具覆盖金融“五篇大文章”,从明确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为政策利率到建立制度化的货币政策沟通机制,一系列扎实举措共同勾勒出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建设轨迹,交出了一份“总量稳、结构优、成本降、预期稳”的亮眼答卷。近日,《金融时报》记者专访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负责人,围绕“十四五”时期,中国人民银行在推动货币政策框架转型、利率市场化改革等方面的工作和成果进行深入交流。

  《金融时报》记者:“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请问央行在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负责人:“十四五”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注重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潘功胜行长在2024年论坛上表示,近年来,中国货币政策立场是支持性的,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了金融支持,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十四五”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共降准9次,累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3.5个百分点,提供长期流动性约7万亿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调节中短期流动性。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卖、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加强对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的研判和把握,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不断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加强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服务。坚持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的基本原则,创设实施支持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服务消费等领域的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实现对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全覆盖。同时,探索拓展中央银行的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功能,丰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货币政策工具。

  总的看,“十四五”时期的货币政策调控取得良好成效。一是金融总量合理增长。社会融资规模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的年度增速均达到9%-10%左右,明显高于6%-7%的名义经济增速。二是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低位下行。2025年8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和个人房贷利率约为3.1%,较2020年末分别约下降了1.5个和2.3个百分点。三是信贷结构持续优化。普惠小微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科技贷款余额增速均快于全部贷款增速。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不断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配性、有效性,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金融时报》记者: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是“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明确要求。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也在不断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能否介绍一下相关工作的进展情况?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负责人:“十四五”时期,中国人民银行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价格型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是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更加完善。2024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明确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为政策利率,理顺由短及长的利率传导关系。通过调整政策利率,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并影响存贷款利率,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适宜的融资环境。

  二是利率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22年4月,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并通过利率自律机制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跟随大型银行联动调整存款利率。2024年5月,取消全国层面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商业贷款利率基本实现市场化。2024年9月,完善房贷利率定价机制,促进存量和新发放房贷利率联动调整,降低存量房贷利率。

  三是利率政策执行和监督持续加强。2024年4月以来,整改银行违规手工补息,引导非银同业活期存款利率跟随政策利率调整,建立存款招投标利率报备机制,规范对公存款服务协议,督促银行按照经营成本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支持银行稳定净息差,开展利率政策执法检查,畅通利率政策传导。

  四是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十四五”以来累计下调政策利率0.8个百分点,引导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累计下降0.85个和1.15个百分点,促进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明显下行。2024年9月以来,开展明示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试点工作,全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参与试点,惠及了大量中小企业。2025年8月份,新发放企业和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继续保持低位水平。

  《金融时报》记者:推进金融双向开放是“十四五”时期的重要工作,央行也多次公开表示货币政策要兼顾内外部均衡。请问近年来央行在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负责人:“十四五”时期我国外汇市场展现出较强韧性,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为我国自主实施货币政策、稳定金融市场营造了有利条件。

  坚持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人民币汇率在双向波动中实现动态均衡。五年来我们稳步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人民币汇率弹性明显增强,年化波动率均值保持在4%左右,双向波动成为常态。在面对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大幅调整等情况时,人民币汇率均能在一定时间内恢复均衡,有效发挥了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功能。

  坚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实践证明,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适合我国国情。中国人民银行综合施策,强化预期引导,防范汇率超调风险。“十四五”时期,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总体运行在100附近,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在主要国际货币对中表现稳健。

  坚持汇率风险中性理念,夯实保持汇率稳定的微观基础。“十四五”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持续大力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树立风险中性理念,指导金融机构积极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汇率避险服务。中国外汇市场参与主体更加成熟,汇率避险工具使用更加广泛,市场更具韧性。2025年9月,企业外汇套保比率约为30%,较2020年的17%显著提升。

  展望未来,我国宏观经济基本盘稳固,国际收支有望保持自主均衡,中长期汇率稳定有坚实基础。但汇率的影响因素是多元的,我们将继续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保持汇率弹性,强化预期引导,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金融时报》记者:建立制度化的货币政策沟通机制,有效管理和引导预期是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特征之一。如何评价央行“十四五”期间的货币政策预期管理工作?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负责人:“十四五”规划纲要特别强调要重视预期管理,做好货币政策沟通和预期引导,是中国人民银行长期持续努力的方向。

  “十四五”期间,中国人民银行不断创新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市场的有效沟通。一是权威发布、解读政策。行领导多次出席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发布一揽子货币金融政策。通过陆家嘴论坛和论坛加强与市场深度交流。二是持续完善常态化的预期管理机制。通过官方网站每日发布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每月发布重要金融数据,每季度发布《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和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新闻稿,助力市场准确理解货币政策取向。每年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年报》,全面客观反映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三是做好金融数据发布解读。结合数据变化与市场关注热点及时开展数据解读和政策宣传。四是讲好中国金融故事。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清算银行(BIS)等国际组织会议宣传介绍中国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增进沟通理解,增强国际投资者信心。五是加大货币政策知识的公众普及。通过微信公众号推出系列解读文章,提供通俗易懂、形式多样的金融科普文章。

  经过不懈努力,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稳步提高,政策的可理解性和权威性增强,政策传导效果显著提升,积累了一些做好预期管理工作的经验。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