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才济济的印度,为何搞不出英伟达和DeepSeek?

财经 (1) 2025-08-16 06:30:26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上观新闻)

英国《金融时报》日前的一篇报道,曾发出了一个疑问——印度作为全球顶尖科技人才的“摇篮”,为硅谷输送了无数精英工程师,为何却未能在本土培育出像英伟达或中国DeepSeek这样的尖端科技企业?

有分析认为,这一困境并非只是简单的“人才外流”造成,而是由创新生态、产业结构和制度环境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创新陷入困境

外界眼中,印度从不缺乏顶尖人才。在英伟达研发前沿芯片的团队中,印度裔工程师占比显著,他们多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印度理工学院等顶尖学府。

然而,这些精英的创造力却鲜少在本土开花结果。

“印度产业界存在一个危险模式:我们擅长贸易分销和打造品牌,却将创新拱手让人。”伯恩斯坦研究公司分析师维努戈帕尔·加雷指出。

而相比原创,印度企业似乎更热衷于仿制——本土药企近70%的原料药依赖中国进口,多数“创新”仅是等待欧美专利到期后的仿制。而这种情况在国防、、电子制造和汽车等行业都存在。

印度商务部长皮尤什·戈亚尔曾批评称:“我们成功的创业公司竟都是做高档曲奇和冰淇淋品牌的,而中国正在攻克芯片和新能源!”

此外,印度社会还需面对寡头垄断和优质创业者缺失等问题。

人才流失和教育顽疾

尖端企业的贫瘠还在于印度持续的人才流失。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系毕业生尼尔坎特·米什拉目前是印度总理莫迪经济咨询委员会成员、私营银行Axis Bank首席经济学家。他透露,20年前和他同届的30名优等生中,26人已入籍美国。

这意味着,他们基本不可能回国效力,或许只有退休后才会考虑叶落归根。印度的“掐尖式流失”也让硅谷坐享其成,而非在印度的班加罗尔或海得拉巴。

印度教育体系的相对滞后进一步加剧了该困境。

首先,美国高校通过技术转移办公室将科研成果出售给私营部门从中获利。而印度的顶尖大学在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方面仍有差距。

印度管理学院教授阿尼尔·古普塔曾坦言:“我们的科研就像孤岛,与产业需求完全脱节。”

其次,印度高校的课程设置仍侧重传统编程而非AI研究,缺乏前沿AI研究实验室和超级计算资源。这也导致本土AI博士培养体系薄弱,促使印度人才移居国外。

资本政策双重困局

还有印度初创企业普遍抱怨:本土风险投资更青睐“可快速变现”的消费科技。

2024年印度虽新增5家独角兽企业,但集中在电商、支付领域。

与美国、中国和欧盟大力投入AI深度研究不同,印度长期将资源集中在IT服务和产品开发环节,优先考虑软件服务。

数据上的悬殊对比尤为明显。据统计,印度研发支出仅占GDP的0.6%,远低于美国的3.4%、中国的2.4%。印度私营部门研发投入占比仅为36%,而中美两国这一比例均超过70%。

另外,一些创业者指出,真正的问题在于政府本身,因为它并没有为创业公司提供实质性的财政支持。

政策层面亦存矛盾。莫迪政府虽推出“印度制造”计划,但军工等领域仍被寡头垄断。塔塔集团前高管指出,新创企业很难拿到国防订单,这种保护主义反而扼杀竞争。

但印度也不是毫无转机。有分析指出,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实施的移民政策以及针对高校的科研经费削减,正在削弱印度学生赴美深造的意愿,印度的人才外流压力可以借此窗口得到缓解。

资本层面也出现了积极信号。贝恩公司的研究显示,2024年印度的风险投资资金出现回升,投资额从96亿美元增长到137亿美元,巩固了印度作为亚太地区第二大风险投资市场的地位。

消费科技依然是风险投资最集中的领域,但软件和服务领域也出现增长,包括生成式AI。更广泛来看,航空航天也是印度的优势领域。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原标题:《科技人才济济的印度,为何搞不出英伟达和DeepSeek?》

栏目主编:杨立群 文字编辑:杨立群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徐晓语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