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唐股份起诉应用材料:亿元索赔背后的边界确权战

财经 (1) 2025-08-14 18:09:54

(688729)起诉应用材料(AMAT),索赔近亿,诉讼聚焦技术秘密侵权。案件未决,股价却跌,折射市场对不确定性的谨慎。

法律、市场与产业博弈下,这场“边界确权战”信号已现。

案件概况:亿元索赔起波澜

2025年8月13日晚,屹唐股份公告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起诉美国半导体设备巨头应用材料,索赔9999万元,称后者“非法获取并使用”其在等离子体源与晶圆表面处理相关的核心技术秘密,并“在中国境内以申请专利的方式披露该技术秘密”。

案件已获受理(案号:(2025)京73民初908号),但尚未开庭。

涉案线索包括:两名曾在屹唐股份全资子公司Mattson Technology(MTI)任职、签有保密协议的员工,后来成为应用材料在华相关专利的主要发明人。

屹唐股份强调,诉讼不影响公司正常经营,最终影响以生效判决为准。

8月14日,屹唐股份股价下跌1.84%,诉讼事实与市场反应背离,折射技术、法务与交易层面的三重博弈。

法律焦点:技术秘密之争

屹唐股份把法律依据锚定在《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商业秘密条款,而非单纯的专利权纠纷,核心争点是应用材料是否存在以申请专利“披露并据为己有”其技术秘密。如果法院认定存在恶意并造成重大损害,理论上可能触发惩罚性赔偿的考量;多家财经媒体援引“适用三倍惩罚性赔偿”的表述,但最终取决于事实认定与法庭裁量。

这并非应用材料围绕“人材与机密”的首次诉讼。2022-2023年期间,应用材料与MTI就曾互诉“挖人窃密”。如今这起中国诉讼,等于把战场推到了北京知识产权法院。

市场反应:并未推动股价上涨

消息公布后,次日市场反应谨慎,屹唐股份股价早盘一度上冲约2.2%,随后回落转跌,收跌1.84%,“冲高回落”或许说明投资者把事件视为不确定性而非短线业绩利好——诉讼节奏长、取证复杂、结果难估,短期难以兑现为利润与现金流,也或许仅是随着大盘起伏的正常波动。此前数据亦显示,诉前一日主力资金净流出超3400万元,为资金面偏谨慎提供旁证。

不过,从定价逻辑看,市场更愿意“等结果”:若出现禁令或和解才可能改写基本面或订单格局;在结果不明前,溢价有限、波动优先。这与A股对“官司类事件”的一贯定价方法论一致——先计入情绪,后看落地。

产业维度:技术谱系与竞争格局

屹唐股份的设备谱系覆盖干法去胶、快速热处理(RTP)、刻蚀、CVD等,源起对美国MTI的并购整合。据权威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报告,近年公司在干法去胶与RTP的全球份额位列第二,客户群覆盖台积电(TSM)、三星、英特尔(INTC)、SK海力士、(688981/00981)、华虹(688347/01347)与长江存储等头部晶圆厂。

一旦诉讼推动边界明确,对其在“前道清洗/表面处理—热处理—去胶”链条中的议价与国产替代叙事,具有潜在加分。应用材料则可能面临在华产品线调整及法务成本上升。

可能路径:三种走向悬而未决

业内观察人士认为,这场诉讼未来大体存在几种走向。若法院最终支持屹唐股份的诉求并发布禁令,应用材料在华相关产品线可能遭遇调整,屹唐股份则有机会借势扩大市场空间。另一种走向是双方在庭审之外选择和解,或者通过技术许可达成妥协,这将为屹唐股份带来一定对价,却未必改变产业格局。还有一种情况则是屹唐股份举证难度过大,诉讼未能获得法院支持,事件以平局收场,公司短期估值反而可能承压。

无论结果如何,诉讼的不确定性已经嵌入市场情绪。投资者更关注程序进展、是否会出现禁令,以及双方是否会谈判和解,这些变量决定了事件最终的分量。

信号意义:一场“边界确权战”

从更长远的意义看,这起案件与其说是围绕赔偿金额的利益之争,不如说是一场产业边界的确权战。对屹唐股份而言,这是一次向客户和行业释放的维权信号,表明公司愿意动用法律手段守护研发成果。在应用材料一方,这起诉讼意味着其在华的法务与合规成本必然提升,研发与人才流动的策略也将更加谨慎。对整个半导体设备产业而言,这场官司提醒市场注意,跨境人才流动与专利申请正在接受更严格的司法审视,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的审理结果或许会成为未来行业规则的重要参照。

屹唐股份起诉应用材料,未必能立即改变股价,但它释放的信号已经清晰:产业边界正在收紧,而市场依旧只为确定性买单。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