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雨虹被证监会 “点名”!实控人资金占用隐瞒不报、财务核算漏洞百出

财经 (1) 2025-08-12 12:25:13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8月11日,防水建材龙头(002271.SZ)发布公告,因实控人非经营性资金占用、信披违规、财务核算不规范等问题,公司及核心高管被北京证监局出具警示函,并遭深交所通报批评。

图片说明:来源于公告

实控人非经营性资金占用

北京证监局发布公告称,经查东方雨虹存在以下违规行为:2023年2月至2024年5月期间,李卫国以销售人员借款、财务转账、奖金、春节备用金等名义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其中,2023年发生额2000万元,2024年新增4950万元,日最高占用余额达6950万元。

查证过往公告,东方雨虹在2023年至2024年上半年的所有公告中,对这笔巨额资金占用只字未提。这场精心设计的"资金隐身术"直到2025年2月底年报发布时才被迫现形。虽然资金已于2024年5月"悄悄"归还,但公司未依法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严重损害了中小股东的知情权。

图片说明:2024年度东方雨虹实控人及其附属企业资金占用情况(披露时间2025年2月),数据来源于公告

在报告中,公司仅简单以"审批过程未准确判断收款人性质"为由搪塞。这种苍白解释一方面暴露了其内控体系的缺陷,另一方面凸显高管团队的渎职,且事后曝光极可能是一场由高管团队共同参与的"系统性隐瞒"。

北京证监局认定,董事长李卫国作为实控人违反《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8号》,总经理张志萍、财务总监徐玮、董秘张蓓等高管未能勤勉尽责,监管机构对相关责任人全部出具警示函,并记入资本市场诚信档案。

同日,深交所也迅速出击,对东方雨虹及其实控人李卫国等一众高管给予通报批评,并措辞犀利直指要害:李卫国违反诚实守信义务,滥用对公司的控制地位损害上市公司独立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损害上市公司和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而作为上市公司董事长,李卫国不仅未能恪守职业操守,反而带头破坏规则。对其他高管的定性是"未能恪尽职守、履行诚信勤勉义务"。

异常分红与减持套现

东方雨虹2024年经营业绩出现显著下滑,全年营收同比下降14.52%,归母净利润更是大幅缩水95.24%。进入2025年上半年,颓势持续蔓延,营收同比减少10.84%,归母净利润下滑40.16%。

图片说明:东方雨虹归母净利润,数据来源于

在营收利润双双下滑的困境下,东方雨虹的债务问题日益凸显。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负债总额高达209.50亿元,其中短期借款59.39亿元,有息债务合计84亿元。令人担忧的是,公司同期货币资金仅50.75亿元,已难以覆盖短期债务。与此同时,2024年财务费用激增30.61%,利息支出增加2293万元,进一步加重了公司的财务负担。

图片说明:2024年度东方雨虹利息支出,数据来源于公告

东方雨虹经营困境未解,而实控人李卫国除非经营性占用资金外,似乎还通过多种手段“掏空”上市公司。

首先,东方雨虹的异常分红行为引发市场高度关注。2024年,公司在全年归母净利润仅1.08亿元的情况下,竟抛出44.19亿元的巨额分红预案,这一金额是当年净利润的40余倍。在市场强烈质疑和监管注目下,公司虽将分红方案缩减至22.10亿元,但随即在2025年上半年再次实施同等金额的分红。2025年上半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5.64亿元,这意味着22.10亿元的分红金额达到当期净利润的3.9倍。

通过这两次分红,实控人李卫国及其一致行动人李兴国凭借22.68%的持股比例,已累计获得超过10亿元的现金分红。这种与公司实际盈利能力严重脱节的高额分红行为,不仅违背了上市公司利润分配的合理性原则,更凸显出大股东通过分红渠道掏空上市公司的嫌疑。

一个耐人寻味的矛盾现象正在东方雨虹上演:一方面,公司在业绩交流会上以"业务模式和渠道模式调整导致运营资金需求减少"为由,为2024年以来累计44亿元的巨额分红辩护;另一方面,公司却在大张旗鼓地推进海外市场布局战略。这种资金需求表述与实际行动的自相矛盾,令市场对其解释的真实性产生强烈质疑。

此外,李卫国近期再度启动大规模减持计划。根据7月2日披露的公告,李卫国拟在未来三个月内减持不超过4638.22万股(占总股本1.94%),按最新收盘价计算预计可套现5.86亿元。这已是2024年以来第二次大规模减持,此前在2024年2月至3月期间,李卫国已通过减持4053万股套现6.52亿元。两次减持累计套现金额预计将超过12亿元。

图片说明:东方雨虹减持明细,数据来源于同花顺

李卫国这些大规模资金抽离行为恰逢公司业绩持续下滑、债务压力不断加重的敏感时期。实控人阵营通过分红和减持套现的举动,与上市公司经营困境形成鲜明对比。尽管公司管理层矢口否认此举对公司正常运营的影响,但在上市公司需要资金支持转型发展时,大股东却反向抽离资金的行为,本质上就是对上市公司价值的侵蚀。

更令人担忧的是,李卫国及其一致行动人李兴国所持股份已陷入高比例质押的困境。最新数据显示,二人累计质押股份达3.92亿股,质押比例高达72.43%,相当于上市公司总股本的16.43%。这些质押股份即将面临集中到期压力:其中3.64亿股(占其持股67.14%)将在一年内到期,涉及融资余额15.48亿元;更有2.54亿股(占其持股46.96%)将在半年内到期,需偿还10.64亿元融资款。

图片说明:东方雨虹股权质押统计,数据来源于同花顺

自2023年10月以来,一个危险的趋势正在形成:在东方雨虹股价持续下行的同时,实控人的股权质押比例却不断攀升。这种"股价跌、质押升"的恶性循环,不仅暴露了实控人自身的资金链危机,更将上市公司置于被"掏空"的风险之中。

图片说明:东方雨虹股权质押比例趋势图,数据来源于同花顺

高企的质押比例与密集的到期压力,犹如悬在上市公司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旦触发平仓风险,或将引发连锁反应。

财务核算乱象:业绩双降背后的会计疑云

东方雨虹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可谓惨淡。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本就惨淡的经营数据可能还未必是真实情况。

根据北京监管局现场检查情况及深交所查明的事实,东方雨虹财务核算不规范,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部分光伏组件销售业务采用总额法核算营业收入不准确。根据业务实质,若为购销模式应采用总额法,代理模式则适用净额法,而公司对部分业务错误采用总额法进行收入确认,这种核算方法的不当运用存在虚增收入的风险。虽然光伏组件业务并非公司核心业务板块,但任何核算方法的误用都将直接影响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第二,部分工程项目收入确认时点不准确,部分工程项目居间费核算不准确。按规定工程收入应按进度确认收入,若是多确认工程进度将导致提前确认收入,虚增利润。居间费也就是中介费,一般为合同标的的3%-5%,“核算不准确”里面或包含着关联交易未充分披露、利益输送等多种可能和无线遐想。

第三,部分抵账资产债务重组核算不准确,信息披露不规范。2024年公司确认的7300万元债务重组损失占非经常性损益近一半。在东方雨虹的会计政策说明中,以资产清偿债务方式进行债务重组的,公司在相关资产和所清偿债务符合终止确认条件时予以终止确认,所清偿债务账面价值与转让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虽然公司会计政策表面符合新准则要求,但实际执行中出现核算偏差。

图片说明:2024年度东方雨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数据来源于公告

第四,东方雨虹违规将预付款项与应收账款进行不当冲减,个别其他应收款账龄划分错误。“不当冲减”这种操作实质上违背了"供应商预付款"与"客户应收账款"的基本会计区分原则。关联方交易明细显示,东方雨虹的预付款项与应收账款交易方存在异常重合现象,这种资金往来模式为违规冲减提供可操作空间。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实控人李卫国控制的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既涉及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又频繁出现在上市公司应收/预付款项交易中,这种复杂的关联交易结构不得不让人质疑其合规性。

图片说明:2024年度东方雨虹应收项目,数据来源于公告

不当冲减操作具有双重危害。一方面可能掩盖真实的坏账损失,另一方面可能“粉饰”了预付账款管理不善的事实,违反了会计真实性原则。2024年公司应收账款坏账损失激增至7.97亿元,同比增幅达40%,2025年上半年应收账款规模更攀升至94.09亿元,占总资产比重高达21.36%,是货币资金的1.85倍。但恐怕如此大规模的坏账损失还未必是全部真实数据。与此同时,其他应收款账龄划分错误等问题,也暴露出公司财务内控体系的漏洞。

图片说明:2024年度东方雨虹应收账款坏账损失,数据来源于公告

值得深思的是,以上财务核算不规范问题通常出现在内控薄弱的中小企业。作为市值300亿元的行业龙头企业,东方雨虹出现如此基础的会计问题实在令人费解。

从实控人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到财务核算不规范,从信披违规到内控失效,监管重拳出击,直指东方雨虹公司治理体系的溃败,暴露出公司自上而下的治理问题。此次警示函与通报批评仅是开始,更严重的或是投资者信任的永久性损伤。当一家企业的诚信基石已然崩塌,其股价必将面临价值重估的严峻考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