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观点)
知情人士透露,目前,交易各方仍在沟通合作条款和细节。
观点网 一则交易传闻,就此揭开英格卡的商业变奏。
近日,有知情人士透露,英格卡正计划打包出售国内的10座荟聚购物中心。首批出售的是位于无锡、北京、武汉的三座购物中心,涉及资金160亿元,接盘方为康泰人寿领投的基金。
上述三个项目,是英格卡于中国内地较早开业的购物中心,运营至今均已超过10年时间。
英格卡出售“离场”的原因是什么?泰康们大手笔出资为哪般?国内10座荟聚购物中心又将迎来怎样的命运?
出售传闻
近日,有市场传闻表示,英格卡正计划打包出售国内的10座荟聚购物中心。
英格卡购物中心,隶属于英格卡集团(旗下还包括宜家零售和英格卡投资),是全球性的商业地产开发及运营管理公司,目前,其在全球15个市场运营38家聚会体验中心。
而在中国市场,其购物中心品牌为“荟聚”,目前,英格卡购物中心在华运营的10家荟聚购物中心分别位于无锡、北京、武汉、福州、长沙、南宁、昆明、合肥、西安和上海,投资总额约275亿元,拥有约94.3万平方米的总租赁面积。
除购物中心业务外,英格卡购物中心旗下荟聚办公品牌在北京、青岛和上海自主运营四个办公楼项目。
从知情人士传递的消息来看,此次英格卡正计划将所持10个购物中心项目整包出售,不过,关于整个资产包的估值与出售金额,市场暂未有消息透露。
此外,传闻表示,目前英格卡与交易方正在洽谈的方案是,率先出售位于无锡、北京、武汉的三座购物中心,出售金额约16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三个项目,是英格卡于中国内地较早开业的购物中心,运营至今已超10年。
将时间的齿轮拨回2009年,这是宜家家居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第11年,而彼时,这个家居大卖场因一站式购物体验和高品质的产品,迅速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也是这一年,与宜家零售“份属同门”的英格卡购物中心正式进入中国,其一口气拿下了无锡、北京和武汉三块商业热土。
而后,经过六年时间的筹谋,无锡荟聚购物中心、北京荟聚购物中心接连开业,武汉项目也在2015年揭开面纱。
观点新媒体查阅发现,无锡荟聚购物中心总建筑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商业租赁面积为15万平方米,因地处锡山区与新吴区的交界处,享受产业升级转型和高端产业导入的潜力,且项目与地产接驳,交通优势明显,项目多次挂在“热榜”名单的前列。
第三方数据显示,2023年,无锡荟聚购物中心的年销售额约为33.7亿元。
北京和武汉项目的表现同样不俗,前者在今年春节假期期间客流量达83.43万人次,实现营业额1.8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07%、11.19%;后者日均客流量稳定在8到10万人次。
传闻提到,接盘方为康泰人寿领投的基金,基金总规模80亿元,泰康人寿认购30亿元,其他参投方包括中银三星、中宏、友邦、大都会人寿等险资,共计认购30亿元,同时,英格卡将认购基金的劣后级,出资约20亿元。
此外,出售总代价当中,剩余的80亿元拟采用银行融资的方式获取。
知情人士透露,目前,交易各方仍在沟通合作条款和细节。
从家居到商场
结合市场传闻表示,英格卡此番“清退”决心较强。
从消息来看,出售完成后,项目的运营权仍在英格卡手中,且其承诺投资期间,保险机构的回报率将接近7%。
有知情人士表示,“要不是险资要他们担保,他们巴不得全退。”
对英格卡而言,宜家家居走向下坡路,荟聚购物中心面临消费疲软与市场竞争,其压力可想而知,而出售显然是其止损与回血的最佳方式。
首先来看宜家家居,1998年,第一家中国门店落地上海之后,宜家与中国消费者曾一起度过了漫长的蜜月期。
然而,一方面,红星、居然之家、等本土品牌不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随着电商的发展,贴着“宜家风”标签的平替产品在互联网上层出不穷,线上线下的竞争压力下,宜家的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占。
但更重要的是,过去几年,中国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的转型期,作为上下游产业链之一的家居行业不免寒意逼人,新房配套的家居需求随着楼市下行不断萎缩,存量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
行业震荡之下,家居企业们面临着客流减少、业绩缩水的难题。其中,顾家家居2024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29.38%;红星美凯龙自营商场业务收入同比下滑12%;净利润降幅达到32.08%。
宜家的日子并不好过。2024年财年,宜家家居的门店虽增长至39家,但其销售额尽在112亿元左右,对比2019年的数据来看,29家门店实现了157.7亿元的销售额。
更多的门店,却创造了更少的业绩,这个曾经备受年轻人喜欢的“北欧神话”已渐渐走下神坛。
宜家也曾试图挽救,从2024年8月以来,宜家在中国市场数次降价。
彼时,该公司宣布了“生长+”战略,提出要在中国市场投资63亿元用于包含服务、渠道在内的多项品牌建设,其中一项比较显著的计划是对超过300种产品进行长期性降价。
今年3月,宜家所属的英格卡集团全球零售总裁托尔加·恩库在回答媒体提问时亦表示,低价策略将长期持续。
但低价策略似乎没能挽回中国消费者的心,目前宜家成了消费者眼中“宜逛不宜买”的代表。
可以看到的明显现象是,来宜家的消费者,真正买家具的并不多,但逛街、拍照、就餐甚至散步消磨时光的居多。
但英格卡的压力不仅来自宜家,在整体消费增速下降与市场竞争加剧、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荟聚购物中心同样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
也因此,对英格卡而言,此番出售旗下购物中心,或许是其回笼资金、改善现金流的最优解。
更重要的是,英格卡所持的10个荟聚购物中心以重资产模式为主,且福州、西安、上海等七个项目均处于运营初期,要实现资金的正回流仍需漫长的时间。
此番出售过后,企业能够转向轻资产运营,不仅能够降低项目的运营成本,还能迅速的补充现金流,提高运营效率与灵活性。
此外,基于目前消费基础公募REITs的热火,也有市场人士猜测,英格卡此番操作是否有意做Pre-REITs基金,提前进行资产培育,剑指公募REITs市场。
不过,考虑到此次接盘方均为险资,这类资本对于不动产的退出并没有那么强烈,也因此,这一猜测是否成立,仍需静待答案。
泰康们的考量
事实上,泰康参与的这场收购,只是险资深度介入中国商业不动产市场的缩影。
过去几年,、中邮保险、大家保险等险资机构,接连下场收购零售行业、办公项目以及长租公寓等不动产。
根据仲量联行发布的数据显示,保险公司正成为中国内地商业地产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2022年至2024年期间,保险公司在中国内地商业地产的直接投资达93亿美元,投资规模与英美等成熟市场相当,并居亚太区市场首位。
2025年上半年以来,险资仍在持续下场,其中,中邮保险牵手中东主权投资机构,完成对上海博华广场的收购;建信人寿斥资56.85亿元拿下上海外滩核心区超高层写字楼,新华保险联合中金资本成立基金,接连接盘14个万达广场项目;阳光保险参与收购48座万达广场;大家保险35.4亿接盘瑞安房地产旗下的佛山岭南天地、岭南购物中心项目……
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数据显示,上半年,、人寿、平安人寿、建信人寿等险企在不动产项目上的投资显著加速,合计新增投资金额达到47.47亿元,较去年同期激增超6倍。
有业内人士表示,险资是成为房地产市场大宗交易的积极参与者,尤其偏好核心城市优质资产,比如北京、上海的写字楼、长租公寓及商业综合体。
险资布局商业不动产的配置热情,一方面基于债券利率下行与稳定收益需求的矛盾。
观点新媒体查阅发现,当前,低利率环境下,传统固收类资产的收益率持续下降,最新数据透露,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仅有1.73%,银行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也在密集下调。
相比之下,在政策支持下,写字楼、零售商业、长租公寓等项目不仅能够提供稳定的租金收入,还具备抗通胀特性,精准契合保险资金对“收益可预期、风险可管控”的核心配置需求。
另一方面,近两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正经历深度的调整期,部分企业因转型、融资需求,将大量的优质持有型不动产摆上货架,这无疑也为险资提供了高性价比的投资机会。
回到本次的交易当中,传闻提出,英格卡承诺在此次投资期间,泰康人寿等险资的回报率将达到7%,这显然要高于债券、银行理财等收益率。
不仅如此,目前,消费基础设施公募REITs已然进入常态化发行阶段,如若后续荟聚购物中心能够成功申报公募REITs,泰康们能够从中获得的利益将更为可观。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