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转自:生物谷
一场由言论引爆的用药风暴
9 月 22 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记者会上的意外表态,将全球最常用的非处方药扑热息痛(美国商品名 “泰诺”)推上舆论风口。他直指其活性成分对乙酰氨基酚 “可能引发自闭症”,同时警告家长 “不要一次为儿童注射太多疫苗”。这番与传统医学共识相悖的言论,瞬间引发连锁反应:泰诺制造商科赴公司股价单日暴跌 7.47% 至历史最低点,无数孕妇陷入用药焦虑,而全球医学界与监管机构也迅速做出了回应。
关联证据的 “罗生门”
特朗普的言论并非毫无 “依据”,其核心支撑来自近年几项争议性研究。美国西奈山医学院与哈佛大学团队分析超 10 万人数据发现,产前接触扑热息痛的儿童患 ADHD 风险提高 3 倍,自闭症风险增加 19%,《环境健康》期刊更是指出 “高质量研究已提供极强关联证据”。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进一步佐证,暴露于该药物的胎儿在 8-10 岁时 ADHD 风险显著升高,且在女童中表现更明显。
但反驳性研究同样具有说服力。瑞典针对 250 万儿童的大规模研究显示,控制遗传因素后,孕期用药与自闭症、ADHD 无关联;泰诺母公司科赴引用 FDA 十年审查结论称 “未发现明确危害证据”,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更强调 “该药物是孕期唯一获准的退烧止痛药”。这种矛盾正如世卫组织发言人亚沙雷维奇所言:“部分研究提示潜在关联,但缺乏可重复性,下结论必须谨慎”。
监管立场与现实困境
面对争议,全球主要监管机构给出了趋同的谨慎态度。欧洲药品管理局明确声明 “未发现用药与自闭症关联”,但要求 “采用最低有效剂量和频率”;英国卫生监管机构既确认药物安全性,也呼应 NHS “短期低剂量使用” 的建议。即便是曾暗示 “修改标签” 的美国 FDA,也始终强调 “适当使用是安全的”。
这种 “安全但需谨慎” 的立场,实则折射出临床实践的两难。扑热息痛作为解热镇痛药,能通过扩张血管散热、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镇痛,是感冒发烧、轻中度疼痛的常用药,更因适用于阿司匹林过敏者等特殊人群而不可替代。数据显示,40% 至 65% 的孕妇在孕期会使用该药,若因恐慌停药,未经治疗的发烧可能导致流产、早产,反而增加胎儿发育风险。西奈山医院 Diddier Prada 副教授的提醒颇具代表性:“关键是平衡用药风险与疾病本身的危害,而非盲目禁用”。
言论背后的多重博弈
这场风波早已超越科学争议范畴。特朗普的言论被指暗含三重考量:迎合反疫苗、反药企的支持者群体,将医药议题政治化以牵制对手,同时借打击药企收割舆论关注。其用以佐证的 “古巴无泰诺故无自闭症” 说法,更因忽视药物可及性差异与统计口径问题,被斥为 “堪比网络谣言的推理”。
值得警惕的是言论引发的连锁反应。美国已有 13 万儿童等待自闭症与 ADHD 评估,公众对发育障碍的焦虑本就居高不下,总统言论的 “权威背书” 可能加剧非理性用药恐慌。正如自闭症科学基金会所言:“矛盾的证据不应成为医疗建议,否则受伤的将是在‘总统喊话’与‘医学指南’间犹豫的普通孕妇”。
小结
当特朗普的言论随着股价波动渐趋平息,留下的应是对 “科学边界” 的敬畏。扑热息痛的安全争议仍需更多高质量研究厘清,但现有证据已明确两点:其一,“疫苗导致自闭症” 是被科学彻底否定的伪命题,不应再受质疑;其二,孕期用药的核心是 “遵医嘱、控剂量”,而非被政治言论左右。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在这个信息芜杂的时代,比起政客的即兴发言,监管机构的指南与医生的专业建议,才应是健康决策的真正依据。
图文整理自:环球网、新浪医药、梅斯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