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规模“过山车”,业务“偏科”,千亿元公募基金新帅能否“破局”

财经 (6) 2025-09-18 10:58:48

来源:@华夏时报微博

华夏时报记者 张玫 北京报道

兴银基金新董事长的上任,终结了公司长达五个月的“岗位真空”。该公司日前公告任命黄德良为新任董事长。

然而,在黄德良面前,摆着一道沉重的“考题”。这位来自股东方的老将接手的是这样一个局面:公司管理规模自2023年末经历大幅下滑后虽艰难重返千亿,但其高度依赖固收产品的业务短板暴露无遗。

针对相关问题,《华夏时报》记者9月16日向兴银基金发送了采访函,截至发稿,记者未收到回复。

一度跌破千亿元

兴银基金的规模轨迹,折射出中小公募在行业竞争中的挣扎与起伏。2023年末,公司凭借货币基金的爆发式增长,管理规模(期末净资产,下同)触及1252.27亿元的历史峰值,成功跻身“千亿公募”行列。

然而好景不长,2024年市场环境切换,年末公司整体规模降至1062.77亿元。

2025年一季度,兴银基金规模进一步下探至871.62亿元,首次跌破千亿关口,直至二季度末,才借助债券基金的稳健表现,勉强回升至1035.82亿元,在162家公募基金公司中排名第53位。

规模大幅波动,既反映出公司对低风险产品的路径依赖,也暴露了应对市场变化的弹性不足。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铁牛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如果基金公司的产品过于单一,缺乏多元化,当市场风格转变时,就容易受到较大冲击。

此外,王铁牛表示,对于基金公司而言,规模的剧烈波动会影响其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规模不稳定会让投资者对基金公司的专业能力和稳健性产生质疑,不利于长期吸引和留住客户。此外,规模的频繁变化也会增加基金公司的运营成本,包括交易成本、管理成本等,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

固收“依赖症”

兴银基金业务“偏科”明显。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16日,公司管理资产净值合计约1115亿元,其中债券型基金规模高达665.7亿元,占比近六成(59.69%);货币市场型基金规模为399.41亿元,占比35.82%。两者合计规模占比超过95%,构成了公司业务的绝对核心。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股票型基金与混合型基金的规模分别仅为26.09亿元(占比2.34%)和12.47亿元(占比1.12%),ETF规模约11.53亿元(占比1.03%)。

这种“债强股弱”的格局,无疑坐实了市场对其患有严重“固收依赖症”的判断。

尽管庞大的固收业务为公司带来了稳定的管理费和规模的体面,但过度依赖单一赛道也意味着业绩增长容易受到债券市场波动的影响,缺乏在市场行情转换时的进攻能力。如何突破权益投资的发展瓶颈,打造均衡、有竞争力的产品线,是摆在这家已跻身“千亿俱乐部”的基金公司面前最严峻的挑战。

如何实现业务转型

近年来,兴银基金的管理层不断调换。2021年至今,在短短4年时间,公司更换了多位总经理。2021年3月张力离任,张贵云接任不足半年又离任;赵建兴2021年8月接任,2024年7月再次离任,董事长吴若曼一直代为履行总经理职务。2025年1月18日,易勇履新公司总经理一职。2025年3月原董事长吴若曼离任,董事长职位由总经理易勇暂代。

此外,据兴银基金于2025年8月30日发布公告,公司董事会发生重大人员变动。对比2024年8月29日的董事会构成,原董事长吴若曼、董事赵建兴,以及独立董事马庆泉、洪佩丽和潘越均已不再留任。新一届董事会由黄德良担任董事长,易勇、王焕舟与留任董事陈维共同组成非独立董事团队,而独立董事全部更换,由李健、卢江和聂光宇接任。

在如此频繁的人事变更中,黄德良的任命被视为股东方稳定公司治理的关键举措。这位1973年出生的金融老将,其职业生涯深深植根于“兴业系”。

根据公告,黄德良曾在股份有限公司、兴业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工作,现任华福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裁,兴银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黄德良的背景或为兴银基金的业务转型带来新变量。一方面,其在华福证券推动的“商行+投行”协同模式,有望复制到基金领域。

另一方面,针对权益业务的短板,黄德良在证券行业积累的投研团队建设经验,可能助力公司引进优秀权益人才、完善投研体系。

然而,黄德良能否扭转“重债轻股”的结构性失衡,答案仍需时间揭晓。

责任编辑:麻晓超 主编:夏申茶

THE END